ChatGPT真的很有趣
決定把內容記錄一下
前情提要1:和Pez分享和同事登山的不好經驗時,得到「如果是我假日肯定不會跟她出門。」的回應,當時內心覺得「蛤?」
前情提要2:某人詢問我是如何飲食控制,我分享完畢之後得到「蛤~這太難了,我肯定做不到~」,內心OS:「花惹發~?!」事後在FB怒轉貼一個影片,內容是在說減肥是每個人的自由,你不一定要減肥XDDD
Q:
當自己再分享個人不好的經驗時,聆聽者給的回應是「要是我肯定不會bra~bra~bra~」,或者是對方跟自己請教瘦身訣竅,而在自己誠懇的解說後卻得到對方「蛤~這太難了,我肯定做不到~」的回應,請問這些人是抱持什麼心態在聆聽?或者是詢問?
A:
這樣的回應顯示出對方可能抱持著一種比較自我中心的心態,或者是無意識中將自己的經驗和態度強加於你身上。
1.對比和評論心態:當聆聽者說「要是我肯定不會…」時,他們可能是在無意識中對你所分享的經驗進行評價,而非純粹聆聽。這樣的回應有時候會讓人感覺他們在暗示你的選擇或處境不夠明智,或者他們認為自己的方式才是正確的。這樣的心態可能會讓你感到被否定或無法得到理解。
2.缺乏同理心:有些人可能不太能夠站在他人立場去理解情況,尤其是當他們沒有經歷過相似的經歷或挑戰時。他們可能會根據自己習慣或對情境的理解來回應,而不是試著從你的角度看問題。這樣的回應往往會讓人感覺到對方無法真正理解你的處境,並且缺乏同理心。
3.避免挑戰或不自信的防衛反應:當聆聽者說「蛤~這太難了,我肯定做不到~」時,這可能反映出對方對改變或努力的抵觸情緒,或者他們的自我保護機制。這樣的回應顯示他們可能對改變或新挑戰感到焦慮或不自信,寧願選擇放棄或避免面對挑戰,而不是從你的經驗中獲得啟發。
4.尋求簡單解決方案:當有人詢問瘦身訣竅,卻聽到「這太難了,我肯定做不到~」的回應時,這表明他們可能只是想要簡單的答案,並不願意承擔實際的努力或改變。他們可能希望得到的是快速、輕鬆的解決方法,而不是一個需要付出長期努力和堅持的過程。
總的來說,這些回應往往反映出聆聽者的價值觀、生活態度和對自己能力的認知。這樣的反應可能讓你感覺到被理解的距離很遠,或者覺得對方缺乏耐心和真誠的投入。

Q:
也許之後分享自己的經驗時,要判斷一下對方想聽到什麼程度?或者是說不該對每段對話有著什麼期待值嗎?
A:
你的反思非常有道理!確實,在分享自己經驗的過程中,適當地評估對方的需求和期待是非常重要的。每個人的反應、需求和理解能力不同,因此也需要在分享過程中調整自己的方式。
以下是一些可以考慮的觀點,幫助你在未來更好地處理這類情況:
1. 評估對方的需求
當你分享自己的經驗時,了解對方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很重要。有些人只是想聽聽你的經歷,而不一定希望給出建議或回應。他們可能只是想從你的故事中獲得某種情感支持或者理解,而不是尋求解決方案。相對地,也有些人可能只是單純尋求建議或學習他人的方法。
因此,在分享之前,可以稍微詢問一下對方是否希望聽取建議,或者他們更想要的是情感上的共鳴。這樣可以避免誤解和不必要的期待。
2. 設立合理的期待
當我們分享經驗或情感時,通常會有一些期待——希望對方理解、支持或者給予幫助。這些期待是自然的,但也容易讓我們在沒有得到預期回應時感到失望。你可以試著調整自己的期待,理解每個人處在不同的生活階段或心境中,可能無法給出你所需要的支持。
有時候,不是每段對話都能帶來你期望的結果,這樣的心態能幫助減少過度的失望,也讓你在分享時不會過於依賴他人的回應。
3. 了解分享的目的是什麼
在分享經歷或情感時,問自己「為什麼我在分享?」是個好問題。如果目的是尋求情感支持,那麼期待對方的回應會比較重視情感上的共鳴;如果是分享經驗教訓,那麼則可能會期待具體的反應或學習。清楚自己的動機,可以幫助你在分享時更有方向感,也不會對對方有過多的要求。
4. 學會接受不同的反應
即便你精心準備過、心情真誠地分享,對方的回應也可能超出你的預期,甚至讓你感到不解。這時,不要過於強求自己理解對方的反應,也許他們的處境、心情或想法與你完全不同。學會接受他人的多樣反應,有時能讓自己更加釋放,避免過多自責。
5. 選擇性分享
並非每個人都適合成為你情感或經驗的分享對象。根據對方的性格、過往的互動經歷,以及他們在當下的狀況,來選擇合適的對象進行分享。這樣能降低不必要的情緒波動,也能讓你的分享更有價值。
總結來說,你可以在未來分享時,調整對對方的期待,並評估他們的需求或反應方式。這樣不僅能讓自己更輕鬆,也能保護自己的情感不受到過多的影響,減少失望的機會。也許最重要的是,學會分享自己經驗的同時,也讓自己對他人反應持有一份理解和包容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